許立慶辭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由統一投信總經理林弘立獲選擔任

(2003/06/11 09:16:00)

精實新聞 2003-06-11 09:08:31 記者 蔡淑瑤 報導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於昨日(92年6月10日)召開第二屆第十次理監事聯席會議,原任理事長許立慶於會中以書面提出請辭,經出席理事討論通過並改選新任理事長,改選結果由林常務理事弘立,獲選為新任理事長;由於另有一位常務理事亦因離開原任職公司喪失會員代表資格致解任常務理事,本次會議亦由現任理事中,補選二名新任常務理事,分別由丁理事予嘉及劉理事吉人,獲選為新任常務理事。

原任理事長許立慶,於民國85年即獲選擔任台北市投信投顧公會(本會前身)理事長,其後本會於民國87年改制為全國性公會,再獲會員公司支持,高票當選第一屆理事長,期間爭取政府開放投顧投信業得經營全權委託投資及放寬多項業務經營限制等,復於90年高票連任第二屆理事長。許理事長自民國91年10月獲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集團升任為亞太區執行長後,仍台北香港二地奔走為公會盡心盡力服務。當前由於受到「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影響,往返台港兩地皆需隔離,為免影響公會會務正常運作,爰於本次理、監事聯席會議中以書面提出辭任理事長職務。

新任理事長林弘立,民國45年生,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自民國78年起即投入證券相關產業領域,目前擔任統一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理事長對公會業務之推展極為熱心,民國87年就擔任台北市投信投顧公會之會務發展委員會副召集人,本會改制為全國性公會後,又獲選為第一、二屆常務理事至今,積極投入公會會務運作,同時擔任投信業務委員會召集人之職務,對投信投顧業務之推展不遺餘力,近來與許理事長密切配合政府為提昇資本市場效率與市場規模而成立資本市場工作小組之相關會議討論,提供建言為投信投顧事業爭取多項新種基金商品包括組合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及貨幣市場基金等業務與放寬基金及全權委託投資資金得投資外國有價證券及提高交易衍生性商品比例之限制等,今高票獲理事會推選為新任理事長,誠屬眾望所歸。


註1: 基金並非存款,非屬存款保險條例、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範圍,投資人應注意投資相關風險並自負盈虧,最大可能損失為全部之信託本金。
註2: 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基金之相關風險與損失,包括但不限於:本金虧損、匯率損失、基金解散、清算、移轉、合併等風險。
註3: 非投資等級債券(組合)基金(主要係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投資人不宜占其投資組合過高比重。由於非投資等級債券之信用評等未達投資等級或未經信用評等,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甚高,可能會因利率上升、市場流動性下降、或債券發行機構違約不支付本金、利息或破產而蒙受虧損,不適合無法承擔相關風險之投資人。此外,非投資等級債券(組合)基金可能投資美國Rule 144A債券(境內基金投資比例最高可達基金總資產30%;境外基金不限),該債券屬私募性質,易發生流動性不足,財務訊息揭露不完整或價格不透明導致高波動性之風險,投資人應審慎評估。
註4: 基金的配息可能由基金的收益或本金中支付,任何涉及由本金支出的部份,可能導致原始投資金額減損,或有基金配息前未先扣除應負擔之相關費用。
註5: 基金績效計算皆有考慮配息,基金配息率不代表基金報酬率,且過去配息率不代表未來配息率。所有基金績效,均為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之績效表現,亦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
註6: 基金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且投資人應注意基金可能存有短線交易費用、價格稀釋調整、公平市價等機制。基金淨值僅供參考,實際以基金公司公告之淨值為準;部份基金採雙軌報價,實際交易以基金公司所公告的買回價/賣出價為計算基礎。
註7: 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在贖回時,基金公司將依持有期間長短收取不同比率之遞延申購手續費,該費用將自贖回總額中扣除;另各基金公司可能收取一定比率之分銷費用,將反映於每日基金淨值中,投資人無需額外支付。投資人瞭解基金銷售機構/受託機構可能自交易相對人取得之報酬、費用、折讓等各項利益,並同意前述利益得作為基金銷售機構/受託機構(本行)收取之信託報酬,經理公司與基金銷售機構/受託機構(本行)之報酬收取情形,投資人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註8: 經金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之基金並不表示絕對無風險,基金之績效係由經理公司所提供,投資人應注意,基金之過往績效並不代表基金未來之投資收益,除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外,經理公司與基金銷售機構/受託機構(本行)並不對基金之盈虧負責,亦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於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註9: 國內投信於國內募集證券投資信託資金依金管會規定投資大陸或港澳地區之有價證券,基金淨值可能因為大陸地區之法令、政治或經濟環境改變而受不同程度之影響。
註10: 上述資料係由嘉實資訊(股)公司提供,僅供參考,投資人於進行投資前仍應審酌其他資訊、自行判斷,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任何受僱人,並不保證上列資訊之正確性亦不負擔法律責任。